close

  夜再黑一點,臉再白一點,血再紅一點,中國內地的驚悚片似乎找到了一條捷徑,三分鐘尖叫一次,十分鐘死一個人,然後以不了了之不知所云的結局提醒觀眾:故事結束了。
  很多導演編劇都在抱怨電影審查機制對驚悚片創作的限制,審查禁區固然在某種程度上捆綁了電影創作,然而卻不能成為爛片泛濫的藉口,尤其是近年來內地驚悚電影已經成了爛片的代名詞。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劇本創作,劇本劇本,一劇之本,在電影製作中劇本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們往往將巧妙的戲劇化衝突與曲折生動的情節作為衡量影片敘事成功的標準——讓我們看看“那些年我們一起拍的那些驚悚片”,絕大多數劇本之爛令人瞠目結舌,不僅情節毫無新意所言,敘事如同一杯白開水,一眼見底,更可怕的是毫無邏輯可言,基本上是拼湊成章。對觀眾來說,其觀影體驗,就從驚悚成了喜劇,電影院里笑聲不斷,因為那毫無想象力的劇情,因為那幼稚的情節對白,因為那生硬的表演,因為那“看頭知尾”的故事。
  對於驚悚電影類型來說,最重要的是懸念,懸念,還是懸念!也就是說,“如何講故事”甚至比“故事”本身更重要。電影《黑月》最為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就在於敘事方式的創新,主要表現在大膽使用“非線性敘事”(參考《記憶碎片》、《低俗電影》)建構電影情節,造成了巨大的情節張力,並通過別出心裁的敘事創新把扣人心弦的懸念進行到底。影片長度接近100分鐘,而前75分鐘縝密而扎實的敘事鋪墊帶來的驚悚氣氛與懸念張力始終飽和,直到最後的20分鐘才慢慢揭開謎底,讓觀眾在壓抑與期待中宣泄了情緒,恍然大悟。
  非常規的“非線性敘事”不僅只是打碎了故事的原貌,使得一切的懸念與驚悚出人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更重要的帶來新鮮的觀影體驗。《黑月》的導演曹霽也是這部電影的編劇,據說劇本最早命名為《強夫的蠱惑》,最初的想法是以一隻暹羅貓“強夫”的視點來講故事,劇本共寫作了9稿,開機前更名為《黑月》——電影片名《黑月》與影片中的同名驚悚舞劇《黑月》相關,是為經典戲中戲結構——在顛覆傳統敘事的同時,電影《黑月》還潛藏著多重視角敘事元素,在經典敘事層面來看,幾位主角分別講述的故事相互矛盾,是真是假不得而知,如同一場小型的《羅生門》:邪異而變態的情節與毛骨悚然的謊言之下是懸念不斷的模糊供詞,電影就這樣在多重視角的敘事與非線性結構中被解構和重新建構。
  如果說《黑月》的故事就像一隻正在編織的網,那麼影片中的角色猶如蜘蛛與它的獵物,不到最後一根絲勾勒完成,觀眾無法確定這是否是一個陷阱,獵物是否會成為蜘蛛的晚餐。驚悚,時時刻刻在逼近,不過,巧妙的是,比電影情節本身更驚悚的是令人驚悚的敘事方式。  (原標題:電影《黑月》:比類型更驚悚的是敘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t27fttzf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